邵武风俗习惯
邵武今保留的传统文化、古朴民俗以及丰盛特产。原始傩舞、婚庆民俗、稻田养鱼、田埂种豆,农家水酒、和平鲤鱼、和平豆腐、和平米粉、观音茶等,则让人体味邵武民间的闲适与温情。
傩舞:是古代驱逐疫鬼祭祀仪式的一种巫舞,在邵武不少地方历代流传的则是在迎神庙会期间陪同菩萨出游,旨在驱邪祈福的一种民间舞蹈。它的产生最迟不晚于殷商时期(三千多年以前),原始的傩舞,头戴假面具,脑后投红布,穿固定的服饰,配以会响的敲击器,舞姿原始古朴,夸张奔放,但没有故事情节和词曲说唱。先秦时代,这种巫术驱疫仪式已很盛行,至汉宫廷傩舞规模越来越大,并慢慢被宫廷新舞曲唱所代替,而民间傩舞则向有情节内容、有词曲说唱的戏曲形式发展为“傩戏”。后来傩戏也日趋消亡。
梅林戏:其唱腔与江西赣剧、浙江的婺剧有渊源关系,但始终未改变邵武地方语言和民间小调的特色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韵味。其唱腔以皮簧、拨子、吹腔为主,尚有南词北调、弦索、徽州词、浙江调、四平调、青板、小调等;乐器分文乐(弦乐、管乐)、武乐(锣、鼓、板)。
龙灯:每年正月十五,是上地方百姓举龙灯的日子,每户出一板灯,以村民小组为单位,串起长长的板桥龙灯,先走龙脉,祈求当年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。而后在一空旷地围追堵截,场面十分状观。
舂糍粑:邵武人每逢婚丧酒宴,少不了要舂糍粑,为酒宴“垫底”。先将淘洗浸透的糯米(或粳米)用大蒸笼蒸熟,然后倒入石臼中舂烂成糍,取出捏制成各种形状的糍粑。如用糯米可做成糯米糍,状元糍等。用梗米可做成白果、丸子、清明糍、上元糍、乌楮梗米糍等。做糍粑的过程,一家老少乐融融,一派喜庆景象。
农家水酒:乡下用自己种的糥米等酿制而成,色美味香,常用来招待客人。
魔芋豆腐:把魔芋洗净去皮,磨浆,加入适量碱水,搅打成糊,入锅煮熟。与猪肉一起烹调味道更佳。
韭菜糍(又名碧玉卷):每年立夏日,城乡用韭菜和食米磨浆,用植物油溜锅,小瓢舀浆,沿锅边旋转入锅摊开,厚薄均匀,文火烙煎,片刻即熟,清香松软柔滑可口。
仙草糍(也叫米豆腐):春夏时节,仙草上市,把草洗净与碱水同锅煮汤,捞去杂物,再和米浆同锅煮成冻糊状,舀起晾冷,即成仙草糍。切块加上姜汁、白糖、芝麻油,在盛暑热天吃食,既可饱腹,又清热解毒。
包糍(也称暖菇包子):用鼠曲草(冬春间生长田野,初春采摘)与炊打的米饭舂打成糍,切块、捏成简状,放入佐料(以腊肉、香菇、鲜笋等合成)制成包糍,上甑煮熟即成。每年春社日,用于敬土地神,祈丰收。
和平鲤鱼:色香味俱全,和平盛产鲤鱼,且以其味道鲜美而著称。沾上椒盐、薯粉,用烫油炸,味香酥脆,配以酱油、香醋、蒜泥为佐料,味道好极了。
和平豆腐:制作据说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而独特的制作工艺却是世代相传,许多人以此为生。和平的游浆豆腐最具特色,其味自然纯正,鲜嫩可口,因而闻名遐迩。和平因豆腐也衍生出一系列的地方菜肴,如泥鳅豆腐汤、油豆腐、"烊豆腐"(方音)等。